姚主席辞职,明智之选?
导语
【文眼】关于姚明主席的工作评价,各种观点纷纭,共识似乎并不多。本文将深入探讨为何姚明未能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作者:张宾
图片:来自网络
姚明主动请辞中国篮协主席,这一新闻近期在中国体坛引起了巨大关注。与当年退役时一样,姚明此次的离开同样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体制外孤勇者注定走向失败的时代。
过去几年,中国男篮成绩跌入谷底,CBA乱象丛生,姚明个人的口碑也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作为球员时代的姚明,其粉丝被称为姚蜜,而反对者则称之为“姚黑”。然而,在中国篮协主席的任上,姚明的所作所为引来了业内外的不少争议和质疑。
姚明任内七年,成绩的确不够出色,用“差强人意”来评价也不尽恰当。不过,中国篮协与中国足协有所不同,至少在官方新闻通稿中,仍给予姚明高度评价。但这无疑是例行公事的官面文章。
本文的主旨并非对姚主席的成绩盖棺定论,而是希望深入分析为什么这样一个公认情商、智商双高的篮球名人堂成员在中国篮球的管理上未能取得显著成效。
姚明的问题首先出在他的性格上。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在现实的铜墙铁壁面前,往往难以施展拳脚。大姚欠缺铁腕治理能力和官场经验,又没有得力干将相助。他的宽仁和自由商业化理念,让此前行政力量压制的诸多隐患彻底暴露,导致中国篮球在他任内下滑至历史最低谷。
其次,姚明缺乏相关工作经验和自己的领导班子。他是一个空降兵,领导的是一个名义上的行业协会,背后却受到体系的惯性所束缚。在管理体系内,他毫无人脉基础,这让他在开展工作时困难重重。
“专业人做专业事”的理论在姚明的案例中似乎并不完全适用。姚明在篮球场上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绩,但对于中国篮球的管理来说,他显然是一个外行。如果他能在体系内深耕多年,积累人脉和经验,或许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然而,姚明在退役后更多地在商业领域取得了成功。他的骨子里有更多商人的气质,这也使得他在转向篮协主席位置后,商业层面的优势大部分被消弭掉,反而成为他的掣肘。这也是他口碑走向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商业层面,姚明的贡献不可忽视。他将个人的赞助商中国人寿推荐给了CBA,被视为其个人的一大功绩。但在管理层面,尤其是在中国男篮成绩的考核下,他显得力不从心。当国家队成绩越糟糕,他就越无暇顾及CBA等其他维度的业务。
而且,姚明的理念与体系的惯性相冲突。他想要引进国外高水平教练团队来执掌中国男篮,这个思路是正确的,但在中国这片土壤上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因为中国体育系统的很多事情并不能单纯通过聘请名帅来解决。
此外,中国篮球的发展需要脱离传统的体校模式,尝试更多的新思路。例如小篮球项目被看成是姚明的重大功绩之一,但成材率仍需时间来验证。当下最优秀的国字号选手依然来自传统体校、青年队模式。这表明改革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和耐心。
然而,面对系统惯性的冲击,姚明选择了节节后退。当他最终选择辞职的时候,虽然带着理想主义的火种离开,但也是他任期内最明智的决定。因为中国篮球需要先克服掉系统的惯性,才能拥抱时代大潮。
当下拯救中国篮球的最佳途径还是需要借助体系的惯性顺势而为,“专业的人”应该是深谙这套游戏规则的人。对于姚明而言,回归商海、去国际组织担任要职或周游世界都是不错的选择。我们期待他在下一个更繁华的路口与姚明重逢时看到一个更加成熟的姚明和更好的中国篮球事业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