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案球员上诉遭拒,'不知罪'理由显弱,足协裁决强硬"
在金秋九月,中国足球界掀起了一场风波。9月10日,中国足协公布了行业处罚名单,紧接着不少球员开始陆续发布情况说明。
在这次的事件中,大部分球员坦诚面对了自己的错误,承认了违纪、违规和违法行为。然而,也有一部分球员坚决认为自己没有错,他们坚持自己从未参与过踢假球。对于这部分球员来说,禁足令的发布仿佛是晴天霹雳,他们纷纷向中国足球提起上诉。
经过漫长的等待,上诉的结果终于有了明确的答复。《新华社》确认,13名球员的上诉申请被中国足协纠纷解决委员会全部驳回。这个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因为中国足协的禁足令是根据公安部门移交的刑事判决书认定的事实或询问/讯问笔录为依据做出的。当这些球员在公安部门开具的判决书/笔录上签字时,他们实际上已经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然而,他们仍然选择去足协上诉,这无疑是无用功。
那么,为什么这些球员在已经签字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己的清白并去足协申诉呢?这或许与他们的法律意识有关。有的球员对于法律的认识并不深刻,甚至存在一定的误区,他们误以为只要自己不承认错误,就能逃避法律的制裁。
在这次的事件中,“终身禁足”和“禁足5年”的处罚差异显著。那些因涉及刑事处罚并已有判决书的球员将面临终身禁足的惩罚;而那些只出现在卷宗上,有违法行为但未受刑事处罚的球员则会被禁足5年。此外,根据相关规定,涉案金额超过一定数额的球员将面临更严厉的处罚。因此,一些球员对于自己的处罚时间和程度存在疑虑和不满。
在这些球员中,有一部分人虽然承认收了钱,但他们坚决不认为自己有错。他们认为自己在比赛过程中并没有违背公平竞争的原则。有的球员强调自己在收钱的场次中只是替补登场或者根本没有上场;还有的球员甚至声称自己根本不知道这笔钱是从何而来。他们以各种理由来为自己开脱,但“不知者无罪”显然不是一个合理的上诉理由。
因为从俱乐部的财务流程来看,工资和奖金通常都是由俱乐部财务直接打到工资卡上。即使有些俱乐部的财务制度不够规范,也通常是投资人或公司财务通过现金或电子支付方式给球员发放资金。因此,当球队大佬通过现金转交给其他队友时,这些球员在微信上确认收款的行为已经表明他们与这种不正当的资金流动有了牵连。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假球赌球案件调查的源头是沈阳和青岛地区。尽管此次调查力度空前,但仍有可能存在漏网之鱼。因此,有些被禁足的球员将踢假球和赌球的原因归咎于欠薪和生活压力等外部因素。然而,实际上许多球员真正感到不服的是其他球员同样参与其中却未受处罚而自己却成为了典型案例。
总的来说,这起事件中的每名球员都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无论是被禁足还是被拒绝上诉的球员他们都应该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从中吸取教训。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足球运动的纯洁性和公平竞争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足球环境让更多人享受足球带来的快乐和荣誉。